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

食品分析檢驗在食品履歷的角色


  在現代的法治社會,國家常常針對食品、藥品、商品、環境中所可能含有的毒物以及污染物,例如微生物污染、有毒化學成份、重金屬污染等,以法律針對有毒成份的數量或是濃度進行限制以及管理,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。當疑似違規案件發生之時,就需要一個客觀公正的技術單位,針對這個項目進行分析檢驗,評估有毒成份的含量,以作為法律仲裁的依據,才能得到當事人以及社會的信服。如何訂定有毒成份的限量標準,限量標準是否合理,是屬於「風險評估」及「風險管理」的範圍,此處暫不討論,但是食品檢驗分析在食品安全管理上,其實佔有非常重要且十分關鍵的角色。

  我們常常看到坊間商家標榜「產品經SGS 檢驗合格」來作為銷售的訴求,宣稱食品的品質與安全符合標準,原因是消費者往往最相信食品分析檢驗的結果;許多消費者調查報告也都指出,檢驗報告往往比產品上的標章,或是其他品保措施更具說服力。很不幸地,筆者要告訴各位,檢驗分析其實都是「取樣」的結果,通常是從數量很大的母族群,僅僅取出少數的樣品,所以不見得能夠代表整批食品的安全(註一)。

  事實上,食品分析檢驗的成本非常非常高,舉一般農藥檢驗為例,一個樣品至少要花費四千元,然而一包菜才賣幾十元,比較分析費用跟產品利潤之間,兩者根本不成比例,因此業者也不太可能進行大規模或是高頻率的取樣跟抽驗。此外,即便前一批次的產品抽樣檢驗通過,是否就代表下一批次的產品,也保證符合同樣的品質安全呢?答案顯然是「不一定」,一般食品工廠基於成本考量,往往只僅針對低成本的品管項目,在生產線上進行檢驗,因此消費者絕對要破除「檢驗通過就是安全食品」的迷思,至少要進一步關注檢驗報告的時間、檢驗的項目、取樣的頻度與代表性、檢驗單位的公正性、檢驗單位的技術能力等等,這些問題都不是一般消費者所容易瞭解的。

  既然檢驗通過不一定代表食品的安全,那食品的安全要如何保證呢? 答案是「源頭管理」,農友不噴農藥(有機栽培),蔬果就不會有農藥殘留,養豬業者不用瘦肉精,豬肉就不會含有瘦肉精,所以食品工廠要慎選安全的原料來源,這就是推動「食品履歷」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

  再進一步討論,因為病蟲草害會造成全球農產品五成以上的損失,所以在綠色革命之後的慣行農業栽培方式,必須使用農藥來控制害蟲、病毒跟雜草,才能提供全人類足夠的糧食,這個現實狀況跟前段「不噴農藥」是矛盾的,所以命題應該改為「如何安全用藥讓食品安全」? 換句話說,就是要使用合法的農藥,不使用禁藥,經過適當的停藥期才能採收,才能保障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符合健康安全。食品也是如此,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,為了維持食品的品質,或是抑制食品的腐敗,有時也會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劑,例如油脂可能添加抗氧化劑,蜜餞可能添加防腐劑,觀念也是相同,使用的添加物種類要合法,殘餘量應該符合健康安全。

  那食品工廠如何掌控生產過程,確保食品符合衛生安全呢? 除了源頭管理之外,就要搭配生產管理以及品管品保措施。為了要讓經營者(老闆)跟消費者(客戶)都信任生產管理以及品管品保都按照「標準作業程序」執行,生產者要主動請求客觀公正的第三方單位,不定期來稽核(考試),確認工廠的生產,都是根據正確程序來生產,這樣的自我管理以及外部稽核作業稱為「驗證」(註二)。

  開車要先考上駕照,當醫生當藥師當律師當會計師都要考試通過,那麼聰明的消費者,您買食品要不要買「考試通過的食品」? 答案當然應該是肯定的。先進國家的食品生產,就是透過驗證來確保產品的品質以及安全,在台灣,政府推動的GMP、有機、CAS、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,或是業界的HACCP, ISO-22000 食品驗證,都可以看成是對食品工廠考試;換句話說,考試通過的產品,品質安全一定更有保障。

  食品分析檢驗其實也是驗證(考試)的一環,應該說食品的品質安全要靠源頭管理以及標準作業程序來生產,這是第一道最重要的關卡,而食品抽樣分析檢驗,是確認生產出來的產品,衛生安全符合標準,所以是第二道關卡,主要是確保第一道關卡可以正常作用。換句話說,消費者應該更重視以及信任食品的驗證、標章,不能光光只看有沒有檢驗報告;對食品履歷來講,產品資訊的重點也應該是以驗證及管理為主,分析檢驗結果為輔。

  回頭來談第一段的新聞事件,也顯露了一件我們一般消費者忽略的事情,那就是國內食品分析檢驗的實驗室,其實也有考試制度,也已經納入認驗證管理了。就食品分析的實驗室而言,事實上有「ISO-17025實驗室認證」 以及衛生署「食品實驗室認證」兩套系統,狀況有點複雜。簡單而言,ISO-17025是國際實驗室的管理標準,國內由台灣認證基金會主持,注重在實驗室的流程管理,適用很多商品的分析而不限於食品。然而,食品有毒成份的限量越來越低,分析儀器設備高度精密先進,很多標準例如瘦肉精就是以十億分之一(ppb) 作為濃度單位,公訂標準方法要使用液相層析質譜儀(LC-MS) 進行檢測,因此針對食品特殊之需要,衛生署在民國九十三年另外開辦「食品實驗室認證」,定期稽核,並發出盲樣給予實驗室考試,確保食品分析實驗室的專業、技術及能力符合要求,通過認證的實驗室准予使用政府核可的標章,希望確保食品分析檢驗之公信力,達到「檢驗數據品質有信心,食品藥物安全有保證」的效益。

  就食品履歷而言,其實產品通過分析檢驗的檢驗報告,是證明產品品質安全很重要的資訊,雖然僅僅是抽樣分析,但是屢次通過檢驗的績優廠商與優質產品,就可以藉由履歷資訊的透明與公開,取得更有利的競爭條件,所以檢驗結果當然是食品履歷非常重要的資訊之一。
  理想中的食品雲,應該可以根據產品的批次編號,在檢驗雲或是廠商私有雲中,取得檢驗結果數據,結合食品履歷以及檢驗資料,這在資通訊技術上並無困難,但是目前十分缺乏數位化的基礎數據,問題十分複雜。目前食品分析檢驗報告,多仍屬於紙本資料的階段各自為政,沒有統一的資訊系統納管,雖然多數分析實驗室內部多已以資訊系統管理,但是缺乏統一的資料欄位以及格式標準,難以溝通以及雲端化。上述問題,主要包括主管機關權責不同以及缺乏法規管理兩部份,其實這也是國內食品管理問題的縮影、相關單位包括農委會、經濟部、衛生署、地方政府,彼此各有立場與職權,彼此缺乏溝通整合,而分析檢驗相關法規的立法更是困難,沒有法源就無法編列預算,無法推動。

  總結而言,食品分析檢驗是配合生產過程驗證、確保產品品質安全,非常重要的一環,食品檢驗的數據也是食品履歷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,我們期待終有一天,政府可以提供法律以及雲端環境,將食品分析檢驗也納入規劃中的食品雲中,讓台灣的食品安全體系更完整,但是這需要政府各單位以及業者、實驗室相互配合,但是坦白說,現在看來路途非常遙遠,非常非常困難。 台灣加油!

註1:食品分析的統計學中,針對一般食品品質項目 (例如營養成份、糖酸度),可以使用隨機取樣 (variable or random sampling),特徵是數值呈常態分布 (normal distribution),取樣數較少。但是對於跟食品安全有關的嚴苛項目 (critical items),例如黃麴毒素分析,就需要進行屬性取樣 (attribute sampling),通常結果「非常態分布」,結果常是可或是不可,這類項目的取樣通常樣本數 (sample size) 需較大,甚至要進行多層次取樣 (multiple sampling) 或是序列取樣 (sequential sampling),成本非常高。

註2:國際公認的第三方認驗證制度,分為「認證」 (accreditation) 以及「驗證」(certification) 兩層次,認證機構相當於考試院,主持考試制度,確認驗證機構 (監考單位) 的專業以及公平公正;驗證機構就是接受業者申請,實際執行考試稽核的單位。然而,中國大陸與日本都將certification 翻譯為「認證」,因此國內外用詞不統一,常常造成混淆、爭議與困擾。

 本文引用自食品追朔管理系統網站
http://www.twfoodtrace.org.tw/
作者:許輔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